内容摘要: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与贫困发生率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性。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减贫效应;民族地区
作者简介:
核心摘要:
社会保障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社会保障水平也较高;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介于东部和民族地区之间,但由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吸引了大批低技能劳动者到中部地区就业,而低技能劳动者流动性较高,大部分低技能劳动者并未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障,造成中部地区相关的社会保障参保率较低,最终影响了中部地区社会保障综合指数得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略高于中部地区。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除东部地区外,民族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社会保障综合指数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民族地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民族地区应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努力提高本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与贫困发生率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性。与社会保障水平的空间自相关系数相比,贫困发生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明显大于社会保障水平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这表明贫困发生率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程度要大于社会保障水平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程度。从社会保障水平与贫困发生率的空间分布来看,社会保障水平高的地区与贫困发生率低的地区有较高程度的重叠。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其贫困发生率相对较低;而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我国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应抓住国家精准扶贫的机遇,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合作,加快承接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并最终实现精准脱贫。
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均为负,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社会保障的减贫效应较为明显,中部地区社会保障的减贫效应最弱,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的减贫效应介于东、中部之间。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实行省级统筹,由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造成基本社会保障待遇在各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减贫效果。此外,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减贫效应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应坚持基本社会保障兜底贫困的功能,在全国统筹基本社会保障,并通过加快地区经济增长、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的设计和加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以帮助我国贫困人口尽快脱贫。
文章摘自:《民族研究》,2016年第5期。
摘编:高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