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根据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资本主义危机演发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规定了资本主义的客观历史界限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性基础。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转入垄断时期并没有呈现出迫近宿命的征兆。由此,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基于经验实证的判断,否认了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而修正主义者则抛出了资本主义适应论作为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否弃了社会革命理论,致使经典资本主义批判模式遭遇危机。
那么,如何理解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中指出的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卢森堡作为第二国际左派理论家,对经典资本批判理论的捍卫正是由应对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反动,从论证资本主义危机必然性的语境出场的。
一
卢森堡深谙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传统,她通过坚持辩证的总体观批判修正主义者的“机械的非辩证的理解方法”,论证了整体上社会形态变革的不可逆转性。在《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一文中,卢森堡认为修正主义者的资本主义适应论缺陷在于固守“机械的非辩证的理解方法”。从此种方法论视角出发,伯恩斯坦在实际的社会经济形式分析中“把个别资本家眼中的竞争现象当作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现象”,由此资本主义就会表现出凭卡特尔、信用制度、交通工具的完善等适应和否认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从而回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
卢森堡认为,这些适应手段并不会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生产与交换、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在卢森堡看来,致使修正主义者走向经验实证判断的假象——世界市场的暂时平静,正是由于“我们还没有达到像马克思的图示中所设想的那种发生周期性危机的资本主义成熟阶段。世界市场仍然处在发展中……生产力同交换的界限之间的冲突迟早就会到来”。在这里,卢森堡已经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辩证地联系起来,指出了资本主义危机乃至崩溃的不可避免性。
二
在《资本积累论》中,卢森堡通过批评与完善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示,深入探寻资本主义危机如何可能的理论根据。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前提是把资本积累限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消费两大部类生产和交换的比例关系上,此种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逻辑,但是悬置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由于该理论图式是以资本实现对世界的最后的绝对统治作为分析的基础,是马克思在帝国主义尚未登上世界舞台时做出的假设,若从资本主义积累的总体趋势上看,用该理论图式无法表明积累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下是如何发生的。
在阐释马克思图示的剩余价值实现逻辑存在的理论困境基础上,卢森堡以总体性的历史主义视野重建资本积累模式来解释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危机机制。理论核心是:资本主义生存的前提必然是在封闭的资本主义体系之外,同时存在着其他非资本主义的体系,由它向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提供有效需求,附带地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来实现剩余价值。从而,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场域成为一种辩证存在关系。而资本在空间的整体性的历史性运动就是资本积累与崩溃的矛盾运动,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或资本积累的维系必须以非资本主义的存在为前提。
卢森堡把推动资本积累的动力确定为剩余价值的实现而不是生产,对她而言,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已不再是马克思的理论图示指认的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而是资本主义体系同非资本主义阶层和国家之间的矛盾,后者的存在是资本主义暂时得以生存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生存发展的客观历史界限。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正是资本积累的外部需求推动着资本在全球的侵略性扩张。对卢森堡而言,如果说马克思强调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这一命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限度,那么,卢森堡则是在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全球性拓展的外在限度。而作为这种资本拓展的外在限度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终极危机,即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体系的结构性矛盾的极端表现,就是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