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考虑到青少年网络欺凌主要涉及学生、家长和老师三部分人群,所以,“指南”专门设计了针对这三部分人群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正国,上海市上南中学。
现在的高中生触网年龄越来越小,触网时间越来越长,触网途径也越来越多,网络欺凌的发生率也开始走高,国内外都发生了一些影响很大的网络欺凌极端个案。我校学生当中也发生过网络欺凌事件,同学之间在校园生活中闹了矛盾,起了冲突,或者自己的个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在空间、群和贴吧等社交网络里发表一些不负责任、违背事实,甚至伤害、污蔑、侮辱他人的话。既激化、扩大了同学间的矛盾,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给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和烦恼。由此,我有了设计编印“指南”的想法。想借此,帮助我校学生认识网络欺凌的危害,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和网上行为规范,尽量避免他们成为网络欺凌的参与者或受害者。同时,也提高家长和老师的网络欺凌防范意识。
本着为老师、同学和家长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为宗旨,“指南”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了设计和编写。
其实,关于网络欺凌,国内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早些年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美国《梅根·梅尔网络欺凌预防法》和《网络反霸凌法案》等。为此,我们的“指南”着重编写了“面对网络欺凌,怎么办?”这部分内容。同时,考虑到青少年网络欺凌主要涉及学生、家长和老师三部分人群,所以,“指南”专门设计了针对这三部分人群的预防措施。
一、“指南”的主要内容
“指南”以“问题”和“回答”的形式讲解“网络欺凌”,一问一答,共九问九答。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具体如下:
1.什么是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是指一种在网络生活中发生的欺凌事件,是网络时代的新事物。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这一现象在青少年中多有发生,且危害性较成年人更甚。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的盛行,网络欺凌开始演变成全球的浪潮,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传统的校园暴力相比,网络欺凌会对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网络欺凌的危害有多大?
心理学者分析研究发现,与传统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相比,网络欺凌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更大,会导致青少年长期的心理伤害,包括丧失自信、沮丧、脾气暴躁、学业成绩下降、逃学,有时还会引发校园暴力甚至导致自杀。
3.网络欺凌有哪些形式?
(1)通过短信、微信,或在论坛、聊天室、微博、贴吧、QQ群、微信群等公开威胁、侮辱、诽谤受害人。
(2)利用互联网传播与受害人相关的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片段等,使受害人受到威胁、伤害、侮辱等。
(3)未经受害者同意,把受害人的个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容貌等)上传到互联网,予以公开,俗称“起底”。
(4)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这些相片旁加上侮辱性、诽谤性的文字,俗称“改图”。
(5)制造与传播虚假信息诽谤受害人,或者冒充受害者身份,发布不实信息。
4.网络欺凌的成因是什么?
由于网络世界的高度自由,使道德、伦理、法规、纪律等社会约束机制在网络空间失效。同时,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心智还不健全,但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却很强,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容易言行过激。同时,由于网络世界个人身份的匿名性、虚拟性和隐蔽性,所以不少人认为不必对自己的网上言论负责,从而令网络欺凌现象更加严重。从心理层面分析,网络欺凌的原因来自于人性中“恶”的一面。每个人人性中都有比较阴暗的一面,希望拥有权力,希望以一个强者的姿态对弱者发出攻击,因此,容易聚集起来,恃强凌弱,由此获得满足感和发泄感。